<返回  |   资讯中心
互联网思维下的派车系统
发布时间:2021-04-08 09:23:52

 

学校曾经的派车系统是这样的。派车老师那里有一个纸质的订车本,大家打电话、发短信告知派车老师订车,或者自己来到派车老师的桌前登记在订车本上。派车老师最后根据订车情况派车。这种派车方式的好处就是把派车工作完全包干给派车老师,派车老师作为工作核心可以让整个过程可控。然而,因为订车本只在派车老师一个人手里,这也有很多问题。第一个就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司机不知道有多少人订车,老师们也不知道有多少车可用,于是就容易出现老师们感觉无车可用,而司机感觉疲惫不堪的问题。第二,由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派车老师为了消除大家的误解就需要向老师解释为什么无车可用,向司机解释为什么要不断增派出车任务。大家看到的是六位司机每天出车次数平均为12次,但没有看到派车老师在从中协调、分流的工作量。这会让人总体上感觉司机、派车老师、订车老师是分离甚至对立的主体。

 

意外的是,我突然接手了派车工作。我不得不反思这份工作。因为在自己的工作量上凭空多一份工作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没有任何方面的优化,我基本上无法应付。在梳理了之后,我发现派车工作有一个重要立足点,一个不容跨越的底线,那就是安全。司机出车的前提是能保证出行的安全,这也就意味着司机的精神状态、车辆的状态、外部的天气状态、交通状态等一切可能明显产生安全风险的因素都要放在第一位来处理,这一点不容妥协,不能为了满足老师的需求毫无限制地让司机出车。所以在车辆使用紧张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安全很重要,最直观的就是让派车更加顺畅,保障司机的精神状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大家的用车需求。然而简单的统计就可以发现每位司机每天的出车次数基本维持在2次左右,稍微近的目的地的话能达到3次。真正平均下来我需要派的车次基本在8次左右,而老师们每天的订车量不止8次,这样派车工作就简化为给最需要的老师派车,保证司机处于保持安全的状态完成出车任务。

 

 

其实,派车原则很早就确定了,基本上乘客越多的、目的地越远的、送学生的、运送钱款、公章、档案等重要材料的优先派车,关键是让订车老师们接受这个原则,甚至主动放弃订车,于是我不得不对订车本开刀,希望推出一个网上订车系统。因为订车过程一直很公正,因而将订车本数字化、公开化只会让利大于弊。很快一个可多人协同编辑的网络表格初步实现了我的一些设想。通过这个表格,老师们可以虽然点开表格链接查看订车情况,也可以借助测试账号订车,只要有网络,我可在各处各地派车,不需要拿着一支笔、一个订车本。而且由于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订车、派车过程都有了记录,为后续的分析、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实事求是地说,这个网上表格非常低级,粗糙,本质上并不是什么订车系统,而且界面非常难看,还没有什么扩展性,所以在云端学校建设的大背景下,它连“订车系统1.0”都算不上,我更喜欢叫它“过渡版”,但这算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很显然,借助电脑和网络,我得到了工作上的便利。然而这还远远没有结束。我刚刚主动做了一些什么,互联网就加速倒逼着我继续做更多的事。因为订车情况在网上公开了,于是你的所有操作要更清楚,公正,尤其要有理有据。车少人多的情况下如何派车?针对没有给派车的老师是要让他们自行前往,打车还是给租车?哪些情况的打车费用可以由我们办公室承担?于是,我们就不得不要在制度上完善。当车少人多成为常态化,我们又不得不思考彻底的公车市场化,即能否通过租车公司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满足老师们的出车需求。打开一家互联网思维经营的租车公司网站或客户端,你就会发现他们的订车界面很友好,操作很方便,出车服务很周到,价格也很公开。一旦本校公车成本与租车公司成本的对比核算出来,你会很难逃避做一次选择,甚至租车公司的成本稍稍高出本校公车成本,你也很难拒绝他们,因为他们把客户体验做的更好。

 

 

就这样,从网上派车到用互联网公司租车,互联网在不断倒逼我们改革。在一开始试验订车系统的时候,我不会用多少精力去考虑顶层设计,基本上围绕着我最急切的需求转,然而一旦走上了互联网的轨道,我会继续面临着一连串的问题,无法逃避,直到遇到最顶层的决策,这时候你不得不去请示能够决策的干部,让他们帮你解答这一颠覆性的问题。一旦这一行动的逻辑不断延展开来,我不得不说互联网又要改变我们更多。

 

安全智能高效解决管车问题,就来元道车辆云平台立即注册